黑面神祇:一座宫庙的海峡叙事日斗-优配
铜鱼馆的河水依旧流淌,南门桥的石板路上,行人匆匆。在这座被现代文明冲刷得几乎失去棱角的城市里,却有一处所在,固执地保留着千年前的模样。银同天后宫,这座不起眼的砖木建筑,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在时光的长河中静立。
宫门前的麒麟照墙早已斑驳,却依然昂首挺立,仿佛在守护着什么。走进三进格局的院落,前殿、正殿、圣父母厅依次排开,硬山顶的屋檐下日斗-优配,悬挂着\"银同妈祖\"的匾额。三尊妈祖像肃穆而立,居中者面如重枣,身着绿龙袍;左右二像则面色迥异。这黑脸妈祖的来历,说来话长。
翻阅泛黄的《东市林氏族谱》,北宋皇祐的光景浮现眼前。那时节,林怿自湄洲奉请妈祖像至同安,不过是寻常的信仰寄托。谁曾想,这尊神像会在南宋绍兴年间,因王轼筑城而登上南门城楼,成为一城之守护?朱熹笔下\"锁断银同一鹭洲\"的诗句,更让\"银同\"之名流传至今。明清鼎盛时,二十四座天后宫星罗棋布,见证着这座滨海之城的荣光。
展开剩余68%黑脸妈祖的传说,要从嘉靖年间的烽火说起。倭寇的刀光映红了南门的天空,传说妈祖显圣助战,\"脸色尽紫不退\"。这哪里是神明的容颜改变?分明是浴血奋战后的疲惫面容。百姓将抗倭的期许寄托于神日斗-优配,于是粉脸转为黑脸,温婉化作刚毅。文史学者陈金城道破天机:这是民众心愿的投射,是海疆守护的象征。
海风依旧,吹过台湾海峡。1661年的那个黎明,林圯带着黑脸妈祖像随郑成功东征。鹿耳门的潮水诡谲多变,却在关键时刻\"涌潮济师\"。战后荷兰教堂改建的圣母庙,成为黑脸妈祖在台的第一处香火。明清两代,同安子弟跨海谋生者数以万计,\"同安寮\"\"同安村\"遍布宝岛。黑脸妈祖随着林圯垦荒、施琅定台、移民渡海三路传播,终成台湾三大妈祖支派之一。
如今的银同天后宫,早已不仅是青烟缭绕的庙宇。2007年成为涉台文物,2022年\"黑脸妈祖信俗\"列入非遗名录。2010年的\"寻亲大团圆\",2024年的文化节,两岸信众在此相聚。管委会主委柯福晟说要成立研究会,让这信仰走向世界。但我想,重要的不是走向何方,而是记住来时的路。
黑脸妈祖的香火,烧了一千年。从城楼守护到非遗明珠,从同安南门到台湾村落,这黑面神祇见证了多少悲欢离合?它不仅是海上守护神,更是一段跨越海峡的集体记忆。愿这记忆长存,愿两岸同胞如同这妈祖信仰一般,虽经风浪,终能团圆。
发布于:山西省信悦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