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两名视障人士携导盲犬登上泰山一事引发争议。视频画面显示,在绵延的石阶上盛鹏智投,导盲犬专注引导主人,两名视障人士则谨慎地紧随其后。
视障人士携导盲犬登山场景
有人赞叹他们的勇气,称这是“平等出行的生动写照”;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在雨天让导盲犬陪伴主人爬山,是对动物的过度使用,甚至被指责为“虐待”。
该事件让原本关于“视障群体出行权利”的话题又多了一层思考。争议的背后,人们更关注的是视障人士的出行权利与导盲犬的福利如何在社会公共空间中实现平衡。
大连导盲犬训练基地抖音官方账号发布
展开剩余85%《公益时报》记者就此致电大连市导盲犬训练基地的业务主管单位大连市残疾人联合会。该机构工作人员回复称,目前盛鹏智投登泰山的导盲犬已经被接回,正在对犬只进行全面评估,后期会根据评估结果再决定是否给予视障人士使用。
视障群体“走出去”
对于视障人士而言,出行不仅仅意味着走出家门,更代表着融入社会、追寻梦想与平等生活的可能。导盲犬,是他们重要的出行伙伴。
“我们也想看世界,哪怕是通过导盲犬的眼睛。”一位有过登山经历的视障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泰山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挑战,但更重要的是,社会能看到我们和别人一样,有追求生活和挑战的权利。”
“途中下雨时,有游客担心狗受不了,看到导盲犬一直很专注地执行任务,身体也没有异常。主人时不时停下给它擦拭毛发,喂水、休息,他们彼此照顾的关系很打动我。”随行登山的志愿者表示。
该事件引发的舆论争议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视障群体的权利,他们是否能像健全人一样自由选择旅行、登山?二是导盲犬的福利,在复杂地形和恶劣天气下,导盲犬是否被迫承担了过度的劳动?
国际辅助犬组织(ADI)成员委员会委员王春笋对记者表示,“视障朋友有权利去登泰山,去博物馆,只要是公众可以去的地方,他们也应该可以去。我们不能因为担心导盲犬累,就否定他们的出行权利。”
“机构交付犬时会告诉使用者哪些行为是合适的,哪些需要避免。如果做好计划,分段休息,年轻的犬只完全能承受这样的行走强度。但如果未经准备或犬只年龄偏大,肯定是不妥。”王春笋补充说。
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的动物保护法和导盲犬使用规范,无法明确界定“携导盲犬登泰山”行为是否违规。
它基金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导盲犬是经过严格训练的工作犬,其核心使命是保障视障人士日常出行的安全与便利,如道路导航、规避障碍等。每一只合格的导盲犬都极为珍贵,其培训周期长、成本高,应被用于服务使用者最基础、最必需的生活需求。
导盲犬不是“工具”
公众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导盲犬并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有生命的动物,需要休息、照顾和保护。
中国盲人协会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有1700万视障人士,但导盲犬数量只有400只。这一巨大差距,使得每一只导盲犬都显得尤为珍贵。即便所有导盲犬都投入使用,覆盖率也不足0.03%。这意味着,导盲犬的稀缺性与特殊性,使得社会对其使用格外敏感。
“国际上,导盲犬普及率达到1%就算合格了。并不是每个视障者都适合使用导盲犬,比如有人对狗过敏,或者出行需求很少。所以导盲犬不会是‘标配’,但它对部分人来说是不可替代的。”
在大连导盲犬训练基地官网上记者看到,对于导盲犬的训练和视障人士的申请配备都有着明确的规定,犬只、品种及使用人群均有着详细要求。
动物福利专家、北京农业大学动物行为学副教授李楠在采访中表示,“导盲犬接受过系统训练,能适应复杂环境,但在长时间、高强度或恶劣天气条件下工作负担会增加。保护导盲犬权益,就是提醒我们不仅要看见视障人士的需求,也要重视犬只的感受。”
正规训练机构会在交付导盲犬时提供使用手册,明确哪些场景可以、哪些不宜。比如,拉布拉多犬种有较强耐力,理论上分段休息、合理规划行程后,长距离行走甚至登山是可以的,但要避免犬只过度疲劳,尤其是年龄偏大的犬只。
规范与模糊的边界
在视障人士的出行权利和导盲犬的福利之间,并不存在绝对对立。找到平衡点,需要社会、制度与个人共同努力。
泰山景区工作人员回应媒体时表示,“这是我们首次接到视障群体带导盲犬登山的情况。今后我们会考虑设置临时休息区和志愿者引导,为类似人群和导盲犬提供更周全的保障。”
王春笋认为,导盲犬在工作时不会被强迫,它们把服务主人当作任务和责任。如果主人经过培训、懂得科学使用,导盲犬完全可以胜任较长距离的陪伴。“但建议主人根据天气和地形,适当缩短行程,避免过度消耗。”
一位普通游客则说,“看到他们和导盲犬一起登山,我很敬佩。担心狗受累,但看到主人对它那么用心照顾,我也意识到,我们要学会理性看待,既要理解残障群体的出行权利,也要善待这些无声付出的动物。”
那么,如何在保障视障群体出行权利的同时守护导盲犬的福利?
有观点认为,争议不应成为撕裂的理由,而应成为推动进步的契机。保障视障群体出行的梦想,同时尊重和善待导盲犬的生命价值,这是现代文明社会应有的态度。
“如果因为担心导盲犬受累,就劝阻视障人士不要出行,这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剥夺。真正的平衡,是通过制度与社会支持,让人和动物都能获得尊重。”
王春笋表示,社会层面应该有理解与科普的声音。目前公众对导盲犬的认知仍不足,有人将其视作宠物,有人则过度担忧其负担。正确的做法,是把它们看作“使用者的眼睛”,既理解它们的工作属性,也关注它们的健康。
“真正的平衡,不是让一方退让,而是让所有群体都能被善意看见。”它基金工作人员表示,动物福利与残障友好的平衡,应在充分保障工作动物健康与福利的前提下实现其职能。“当动物的服务场景超出其核心职责范围,或无法确认动物自身意愿时,我们倾向于对动物给予更多保护,避免不可逆的生理或心理消耗。”
保障体系仍待完善
工作中的导盲犬。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当前,导盲犬相关保障体系仍需从多维度完善。政策层面,立法推动已成为亟待落实的关键行动,需通过明确的法律条文界定导盲犬的使用权利,同时划分权利行使的边界,为导盲犬出行及服务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
“缺乏立法和标准,是目前最大的短板。亟须出台动物福利法,明确导盲犬的使用边界和保障机制。机构层面需要跟踪服务,训练只是导盲犬工作的三分之一,更大的部分是后续服务。机构要在使用过程中持续跟踪,帮使用者解决问题。这样才能避免类似争议。”王春笋说。
他表示,机构要做的不只是训练,而是长期跟踪,及时帮使用者解决问题。从根本上来说,还需要立法,既保护视障者的使用权利,也能对滥用行为进行约束。社会大众也需要更多科普,知道导盲犬不是宠物,而是他们的眼睛。
记者在查询与导盲犬有关话题时发现,近年来社会接受度在逐渐提升,相关制度也随之不断完善。
2023年,南京地铁曾发生过视障青年因导盲犬无法进站而被劝阻的事件,引发公众热议。最终,在舆论推动下,南京地铁出台了更明确的政策,允许符合规范的导盲犬进站乘车,并设置了专门的无障碍引导。
在日本,导盲犬享有较高的社会认知度和出行保障。《身体障害者辅助犬法》规定,导盲犬可无障碍进入公共交通、医院、餐厅等场所,同时要求主人必须通过培训,学会科学使用与保护导盲犬。日本的导盲犬通常配备鞋套和防护装备,避免高温或雨天造成伤害。
在英国,导盲犬不仅是“工作犬”,更被视作“伴侣”。机场、景区乃至剧院,都会有针对导盲犬的配套措施。例如伦敦希思罗机场专设“导盲犬休息区”,配有饮水和软垫,让它们在长途旅行中得到充分休息。
“这些案例表明,视障人士与导盲犬之间的平衡关键不只是个人选择盛鹏智投,而是制度保障和社会支持。”王春笋说。
发布于:北京市信悦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