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额上的春秋》同花顺配资
暮春时节,我踯躅在石家庄街头。这座被火车拉来的城市,钢筋铁骨间却藏着些耐人寻味的掌故。街边卖糖葫芦的老汉操着浓重的乡音,让我想起博物馆门楣匾上那三个鎏金大字——\"河北博物院\"。
世人皆知\"省博物馆\"之谓,偏此处独树一帜。我立在阶前,看那\"院\"字最后一捺如刀劈斧削,倒比寻常\"馆\"字多了三分气象。门廊下几位戴红领巾的孩童正叽叽喳喳,倒像是给这肃穆建筑添了几笔活气。
展开剩余71%拾级而入,却在转角处撞见块斑驳的旧指示牌,\"河北省博物馆\"的字样在阴影里若隐若现。这倒有趣,仿佛新旧名号在此短兵相接。细看那漆面龟裂处,倒渗出些陈年旧事来。
原来这院落六十余载间已三易其名,恰似那戏台上的变脸。1953年初现保定城时,尚是襁褓中的\"河北省博物馆\";待迁至石门新都,又与展览馆结为秦晋之好;及至甲午年扩建竣工,终披上\"博物院\"的锦袍。这般名号更迭,倒比那走马灯还要热闹几分。
最耐人寻味的,是南馆北厅的阴阳调和。南区列着燕赵大地的千年文脉,北厢却常设些\"过路神仙\"的临时展览。这般安排,倒似老学究与摩登女郎比邻而居,各说各话却又相得益彰。想那决策者必是深谙\"博物\"二字的真谛——非但要藏古,更要纳新。
忽听得一阵银铃般的笑声。转头见几个中学生围在长信宫灯前自拍,鎏金铜人与智能手机在闪光灯下交相辉映。这场景倒应了门厅里那块新换的电子屏,上头滚动着\"让文物活起来\"的标语。
暮色渐浓时,我在出口处遇见位白发老者。他指着穹顶下的新匾额道:\"这名儿改得好啊!'院'字开阔,容得下五千年风云。\"言罢拄杖而去,背影竟与展厅里的汉代陶俑有几分神似。
归途上想起《东京梦华录》里的句子:\"大抵都城左近,皆是园圃。\"想来这\"博物院\"三字,不正是给现代人辟了座精神园圃么?愿诸君得闲时,都来此间走走,看那名号更迭里的世变沧桑,品那玻璃柜中的永恒时光。
[1]化用自《孟子·离娄下》\"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此处喻指观察博物馆要见其文化深意
[2]典出《后汉书·马援传》,此处暗指博物馆功能拓展如同良将多能
[3]借指博物馆新旧融合的特征,化用自《周易·系辞下》\"穷则变,变则通\"
发布于:山西省信悦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